当前位置:首页 > 世纪娱乐 > 正文

如何理解世界怎么了?

摘要: 我们是如何理解世界的(认知) 认知,我们通常将它认为是我们思考,做填字游戏和解决问题时大脑的加工过程。但事实上,认知包括知识,...

我们是如何理解世界的(认知)

认知,我们通常将它认为是我们思考,做填字游戏和解决问题时大脑的加工过程。但事实上,认知包括知识,记忆,理解,社会交往,在某种程度上还包括学习。大脑是如此神奇,以至于我们在以上这些方面都可以表现得无比的糟糕。我们过去认为,我们的认知过程就像一台电脑,把信息进行严谨细致的加工,但我们头颅中这团白菜大小的粉色脑组织结构,不仅仅只会做数学,它对信息的加工,并不总是那么的严谨。

许多专家认为,认知使得我们能够真正意义上作为人类而生活,而认知所涉及到的一切,我们的喜好,偏见,恐惧和直觉,将我们每个人塑造成独一无二的个体。当然,我们并不是唯一表现出具有认知能力的动物。黑猩猩和大猩猩具有顿悟和计划的能力,乌鸦会使用工具,大象会互相教导。但作为人类,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只有我们自己自作聪明的水平才能匹敌。

我们都要理解世界,而认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最主要的方式是形成概念,概念是大脑对相似的物体,人,想法或事件的抽象概括。 我们喜欢将事物归纳在一起,概念,从最根本上简化了我们的思维,以至于我们根本不需要停下来想一想就可以自如地运用它们。而一旦离开概念,我们就需要给所有的东西进行不重复的命名。离开了概念,没有人能搞定任何事,我们就会像一群热锅上的蚂蚁,花整个早上不停地说,“嘿,怎么啦”。

我们经常通过形成原型来组织我们的概念,原型是大脑中特定事物的形象,或典型例子 。比如,我说“鸟”,你的脑海中很可能是一只普通小鸟的形象,而不是一只企鹅,鸡或是鹌鹑,因为知更鸟和红衣教主与我们关于鸟的原型要更为接近。

概念和原型加快了我们思考的速度,但也会限制我们的思维,如果我们看到了和我们的原型不相符的事物,则会导致偏见。 一百多年前,女医生走到大街上会被人人喊打,因为在人们狭隘的观念里,医生和女性的原型,并不存在交集。所以,保持一个积极开放的思维,对于我们不断进行概念的完善是十分重要的。记住,有时候概念对我们的帮助有多大,它同时就有多伤人。

我们的认知是帮助我们使生活更美好的最主要的方式,是赋予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问题解决的技能,如何组装一套斯堪的纳维亚家具。我们解决问题时,考虑的因素也各种各样,有时候是追求速度,有时候是追求准确。

有些问题我们通过尝试错误的方法来解决,你尝试每种方法,如果不奏效的话,再试试别的方法。不断重复,知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错误解决问题的速度慢,耗费的精力多,这有好处,也有坏处,要看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我们还可以使用算法和启发法来解决问题。算法是按照一定逻辑和条理,一步一步来解决问题,它保证问题能够最终得到解决,但是可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启发法,更像是一种心理捷径。一种简单的策略,使我们能够更快地解决问题。但是它比算法要更容易出错。所以, 算法,启发法,和尝试错误,是问题解决策略中一种主动进攻式的方法。

但有时候,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时会灵光一闪,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就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神经科学家已经在神经影像的大屏幕上确凿地观测到了大脑的这种灵光一闪的现象。在一个实验中,研究者让被试者解决一个难题,并要求被试者想到问题的答案就按下按钮,当被试者在思考的时候,神经影像的屏幕上显示出脑区额叶有活动产生。这个脑区涉及到集中注意力解决特定的问题。但是,就在那突然的“有啦”的瞬间,也就是被试者按下按钮的时刻,在耳朵正上方的颞叶,迸发出一刀清晰的活动影像,而颞叶,正是和认知有关。那些灵光一闪的瞬间确实很爽,但你不能每次都指望靠灵感来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有时候感觉很对,并不意味着实际上就正确。

正因为我们聪明且善于思考,我们也同样容易,被不合理的想法和错误的直觉所误导。你在大多数时候都是聪明机智的,但有些时候,你就是会犯蠢。 我们总是乐于去发现,去相信那些证实我们想法的事,同时,也倾向于避开或无视那些与我们想法矛盾的事。这种倾向叫做确认偏见。 这和我们所说的过分自信真的很像,你在自己错误的观念上拥有过分的自信。 当持有这种认知偏见时,你会由于某种对信念的执着,而不肯改变自己最初的想法,即使眼前的事实完全和你的想法背道而驰。 这个现象无处不在,目睹这种事的发生会让人们很抓狂。

人们有时候真的会变得很古怪和固执,当他们忽略那些显而易见的事实,只选择相信那些印证了自己观念的信息。这种偏见甚至可能变成固执,使人们不能从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相反,他们会一直用同样的思维定势来解决问题,特别是当某种方法在过去屡试不爽的时候。所以思维定势会限制我们的思考,我们使用的那些方便又简单的启发法捷径,会那么容易失败。

在20世纪70年代,认知心理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和丹尼尔·卡内曼研究了我们如何快速做出决策,并发现了聪明人做傻事的一个规律,他们发现,人们相信,某件事会更容易再次发生。如果他们能想到类似的例子或是对应的记忆,尤其是当这些例子特别的生动,恐怖,或很棒的时候。 记忆中越是容易想起的事情,在现实中越是容易再次发生,这叫做获得性启发。 这同样也会影响我们对于他人的判断,如果我们一直记得电视上的新闻中,某一类群体(比如黑人)中的人持枪射击的画面,这会形成我们对这整个群体的印象。即使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只不过是这个群体中极少数的特例。事实上,我们常害怕着那些实际上根本不危险的事,我们害怕坐飞机死于空难。由于我们大脑中的那些可怕的影像挥之不去,我们害怕一些很罕见的事故,而不是那些更加常见但没那么触目惊心的灾难。比如车祸,癌症和心脏病。

我们的思维还会受到问题呈现的方式影响,也就是框架效应 。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告诉你做这些事的危险性,我告诉你,“你有95%的概率会顺利登顶珠穆拉玛峰\手术成功\吃河豚身体无恙”,和告诉你“每100个人中就有5个人会死亡”是完全不同的效果,尽管传达的信息本质是相同的。

我们的大脑的认知能够完成不可思议的智力活动,也会发生巨大的错误。我们比地球上任何其他有机体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要强,但有时候,我们也会在日常生活中犯非常低级的错误。但如果我们能认清自己的能力和不足,发挥我们的智力和创造力,我想,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没有极限。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办”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说的是世界变化太快了,我们不了解这个世界,也不知道要做些什么

对世界的理解

世界是有具体规则的。将规则运转而发现的规律铺平为一维,这些规律将演化为可重复套用的线性公式。规律简洁但世界衍化信息量太大了,还遭受到各种信息的扭曲,从中抽取有效的世界本质却并不容易。

每个人运用自己的感官器官(感官也有使用的局限,比如盲点等客观条件)把信息摄入(摄入过程),由感官运用是主观地有选择性的,因为不能,亦不需要把所有资料捕捉。

摄入的资料经由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过滤而决定其意义,亦因此能储存在脑中(编码过程)。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是主观的形成的,故此,过滤出来的意义也是主观的。

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用上述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的亦因此是主观的。

我们主观世界衍化出世界的模型,与客观世界自然是也便存在偏差的。

同样的,在我眼里从来就没有傻人。人的每一项决策都是当时所处环境下认为最好的选择,只不过选择后与期望的符合度高低不同而已。

当多条线性公式的叠加使用,参与公式运作的要素变化,结果可能会出现的是非线性变化。

当“知晓”公式运作方式,并着手就可以达到想要的结果。结果不对那一定是方式或者参与的内容不对。

可是为什么我们总是会犯错?

利用自身意识世界的模型改造世界会时不时的出错,是因为我们缺乏对世界最底层规律的掌握。(我准备在2019年,去看看《老子》或《易经》其中一本书,学习先贤如何看待世界)

可是缺乏底层规律的掌握,并不代表可以逃避现实。那面对世界的变幻的压力该怎么办呢?也只有用“标准”暂时充当行动的支柱了。

我需要遵从“标准”的约束,成就我的自律,期望未来能给我更多的收益。

培养习惯就是限制程序化的行动,是走向自律一种很好的途径,所以看了关于习惯养成的书。

下方是《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利用幕布做的笔记整理,希望对感兴趣的人有用。

你是怎么理解这个世界的?

对简单的人来说,这个世界是线型的。只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线对复杂的人来说,这个世界是团状的。无数条线纠缠在一起,并且一直在向外环绕。我对这个世界来说,只是其中一个个体。这个世界对我来说,只是我存活的其中一个世界。我在这个世界体验越多,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越多。与他人接触的越多,就越了解他人对世界的理解是如何。对于这个世界。花我一辈子是理解不完的。可能我只理解亿万分之一,我就已经过了一生了。所以我必定要选择一个方向,由点盖面的从一个角度去理解这个世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黑暗与光明并存,高山与暗河相竟。人行走在钢丝上面,被两边相互拉扯。

发表评论